
芯片公司瘋狂資本局:飛奔上市,估值嚇人

2020/07/31
告訴你一個秘密,關注我們的都是行業大佬和精英

撰文:唐煜 周路平
編輯:趙艷秋
來源:AI財經社(ID:aicjnews)
文章已獲授權
進入6月以來,獲批上市、申請上市的“中國芯”公司,幾乎保持著每周兩個的規模和速度。
7月7日,中芯國際開啟網上申購,計劃募集500億元,或將成為近十年A股最大規模IPO。7月13日,中芯國際發布申購結果,網上投資者繳款認購約5.05億股,棄購約49.10萬股,網上最終中簽率僅為0.21%;網下投資者交款認購約5.90億股。因為認購火爆,有網友調侃,棄購的49萬股是“暴殄天物”。
這一切在當前的背景下并不令人意外。此前,中芯國際以19天過會速度刷新了京滬高鐵創下的23天過會紀錄。未等中芯國際的新聞翻篇,7月8日,成立僅四年的人工智能芯片第一股寒武紀開啟申購。7月13日,又有芯朋微、力合微兩家芯片公司開啟打新。Wind芯片指數(884160.wi)在13日上漲3.73%。
更多擬上市消息接踵而至。7月9日,比亞迪半導體被曝考慮在科創板或創業板IPO,這距離其完成重組不足3個月,而重組后比亞迪半導體曾在1個月內,火速完成兩輪融資。
熱錢洶涌,芯片行業呈現出一個盛況:在一級市場,私募哄搶項目;在二級市場,積壓多年的芯片項目蜂擁IPO,股票市盈率暴漲。民眾的情緒和資本的熱情都在實打實地朝著芯片行業調轉。

注:擬上市企業還有2001年成立的芯原微電子,5月已過會
整理/唐煜 制圖/張哲
“你投晚一點,它就IPO了”
去年,芯片基金投資人王欣欣一直在跟進一個半導體設備項目。他當時覺得這家企業虧損太大,凈利潤太少,不符合他一貫的價值投資理論,希望再觀察一年。然而,這個項目很快拿到了國家大基金的投資,等他再找過去時,融資窗口已經關閉,對方已在為科創板IPO做準備。
“投資窗口期少了很多,已容不得我們精挑細選。你稍微投晚一點,它就IPO了。”王欣欣感慨。他第一次跟對方董秘接觸時,對方還是一位對資本市場一無所知的工程師,而且告訴他只聯系了一兩家機構,“一看就沒什么經驗”。但現在風向變了,芯片企業的董秘早都盤算好每一輪找什么機構接盤。
他不得不適當降低自己的要求,不久前他看了一個存儲控制芯片項目,“說實話各方面都一般,但我覺得它未來肯定能上市”。他顯然不打算再錯過,資本市場對芯片項目的需求太過旺盛。 臨芯投資董事長李亞軍最近也有了搶項目的危機感。
他發現今年融資項目很多,但機構更多,競爭激烈。“大家都在拼錢、拼關系,最后才搶到一點份額。”李亞軍感慨。
李亞軍回想起自己幾年前跟一些大投資機構推薦集成電路項目,發現他們“看都不看”,因為集成電路不賺錢,回報周期長,風險又高,“但現在誰要說自己不投集成電路都不好意思。但這么多人進來,僧多粥少,好企業早就被搶光了。”

圖/視覺中國
臨芯投資成立于2015年,是一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。但今年,你想到、想不到的大型綜合投資機構都來了。“他們是以搶到籌碼為目標,往上堆積資金,賺錢方式好像跟我們原來有點不一樣。”李亞軍對AI財經社說,“產業基金更多是幫助企業成長。”
移動互聯網的投資瘋潮,正在向芯片行業滾滾而來。“孫正義”們也正在趕來的路上。
以前那些大型綜合基金青睞互聯網和新經濟,但今年開始調轉風口,把錢砸向芯片。這些機構有著天然優勢,基金規模大,名聲在外,“一個項目砸幾個億跟玩似的,對我們來講可能壓力就大了。”鋆昊資本CEO賁金鋒也發現了資本市場的新動向。
一位芯片人士發現,最近兩年他去參加行業會議,這個圈子本來100人就夠了卻來了400人,一多半是券商。“他們在推著你拿錢、上市”。據集微網不完全統計,2020年上半年,21個省份落地項目超140個,總投資額超3070億元。
2020年6月,京東方原董事長王東升在退休后創辦了奕斯偉科技,這家還沒什么產品與收入的芯片創業公司,宣布完成了一輪20億元的融資,估值50億元。幾乎在同一時間,商湯科技前總裁張文創立的芯片公司壁仞科技,也完成了首輪11億元的融資。“這種靠明星效應,一出來就能融資這么多的,我以前從來沒見到過。”王欣欣說。
而一些企業的心態也在這種環境下變得浮躁。王欣欣最近就遇到過兩家這樣的公司。企業本身銷售有一定規模,大概兩三年內能上市,創始人都是研發出身,不懂投資規律,覺得自己的技術非常值錢。“幾乎是有一種執念,認為估值越高越好。”

圖/視覺中國
賁金鋒去年看了一家做半導體檢測設備的項目,估值非常高,“一堆人跟瘋了一樣往里沖,但我們賬怎么也算不過來,后來就撤了。”他對當前的瘋狂局面感到驚訝。 不久前,王欣欣的校友做的一個半導體設備項目在尋求融資,“其實我們知道他那設備離國際水平差距真的挺大的”,然而估值已到了近百億元了,每年營收加政府補貼也才1億元出頭,“你說多瘋狂!”
熱錢洶涌背后有兩把火
外部因素是刺激私募哄搶芯片項目、企業瘋狂IPO的主因之一。自2018年4月,美國屢次加強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封禁力度,利用長臂管轄機制,通過限制美國芯片出口打壓中國科技企業。一時間,“無芯何以中興”、“中國芯酸往事”的輿論潮,將芯片推向國民關注高點。
對于很多芯片從業者而言,當時都遇到了被所有親友問候的情景:什么是芯片?你號稱是搞芯片的,搞了這么多年,咱們國家的芯片為什么還這么弱?
在王欣欣的記憶里,中興事件和華為事件是半導體投資熱和上市熱的兩個導火索。“2018年對中興制裁那一輪,大家是先觀望一下;華為這次是來真的了,政府和行業都開始重視起來。”
“狼真的來了,而且是特大號的狼。這種壓力之下,大家都特有激情,干活有點瘋狂,但浮躁情緒也很嚴重。”元禾璞華投委會主席、在芯片行業浸潤幾十年的陳大同說,”本來是老老實實、悶頭做事的一個小圈子,突然成了前線,在風口浪尖上,這么多年我第一次碰到。”
美國的打壓,讓芯片行業處于戰時狀態,一切動作都變快了。賁金鋒說,他之前投資的項目一直卡在拆紅籌架構上,進展緩慢。但特朗普對中國科技行業打壓政策實施后,“速度超出了我們的想象。”他在前期投資的錢也在兩三年時間翻了一番。
2019年,科創板的推出,給芯片行業再添一把火。中國股市之前是審核制,對上市企業的營收和利潤有著嚴格要求。比如申請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企業,其凈利潤需在最近3個會計年度為正數,且累計超過3000萬元;創業板要求企業最近兩年盈利,且該周期中凈利累計不少于1000萬元,或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于500萬元。但芯片行業本身是前期投入大、回報周期長,這么高的門檻,導致大量企業無法上市。

圖/視覺中國
陳大同就曾遭遇過A股市場的“腸梗阻”:他們投資的閃存芯片企業兆易創新經歷了長達三年半的IPO排隊,中途還經歷了兩次證監會暫停IPO。而現在,科創板只對預計市值有要求,并沒有對利潤設定門檻。
“科創板的規則和思路,對整個中國微電子產業會起到極大的催化作用。”賁金鋒說,它相比于地方政府搞的引導基金,對公開市場的流動性有著不一樣的吸引力。 科創板規定的上市財務指標和流程機制,不僅降低了創業公司上市門檻,而且芯片公司從申報到發行周期縮短至5-9個月,陳大同預計未來會出現不少成立5-7年IPO的半導體初創公司。
瘋狂IPO可能導致危機
“大家都在追求IPO,這就導致誰講的故事好,誰就能掙到錢。“滕遠在芯片行業浸淫多年,他對當下熱潮會引起的浮躁風表示憂慮,”而以錢為中心,誰還去搞科研?研發這么苦,周期這么長,風險又這么大。但如果忽視了研發,終究會有吃苦果的一天。”
當下的資本熱潮顯然比產業熱潮來得要快。“半導體行業從創業、到技術積累到產品做出來,沒五六年是不行的。做出來要得到客戶認可,不斷改進打磨,要在市場上有競爭力,基本上要10年時間。”芯動科技潘中平說,他所在的國產IP授權公司已經成立了14年之久。
翻看近期跑步沖刺科創板的企業歷史,這些企業普遍成立10年以上,其中格科微成立已有17年,中芯國際已有20年歷史。這也決定了芯片行業的投資無法像互聯網行業那樣,短時間內快速膨脹。也注定了芯片行業的投資,需要遵循不同的投資邏輯。
然而,資本在這方面顯得直接粗暴。趁著風口加緊融資和上市。
但上市就萬事大吉了嗎?滕遠稱,企業要正確理解IPO。“股市講求經濟規律,IPO是鼓勵企業不斷進步”。上市后,今年營收增長5%,明年就要增長7%。而進步靠的是技術和產品的競爭。“可以預見的是,如今成功IPO的企業,未來經歷競爭能走出來的,估計一半都不到”。
這樣的情形已經出現。根據證券時報統計,截止6月23日,已上市的115只科創板股票中,有3只已經跌破發行價。其中破發幅度最大的是久日新材,較發行價折價12.85%。
晶晨半導體是科創板第一批注冊上市的芯片企業,上市第一周股價從38.5元暴漲到165元,市值接近800億元。但此后增長勢頭迅速衰落,上市僅29個交易日后,股價出現腰斬。晶晨主營的電視與機頂盒芯片,被認為缺少核心競爭力,并依賴歐美公司授權。在中美科技摩擦不斷的背景下,依賴他人顯然危機重重。

圖/視覺中國
王欣欣對AI財經社說,芯愿景號稱國產EDA第一股,但在它的招股書里,EDA授權收入不足3%,“好像除了看到它募資,也看不到對整個芯片行業是不是真的有價值“。
今年6月底,號稱“國產光刻機第一股”的華卓精科的上市申請獲得了受理,它的核心產品是光刻機雙工件臺,然而這個核心產品對公司營收和利潤的貢獻卻在逐年走低,到了2019年甚至直接降為零。華卓精科的解釋是,相關產品仍處于開發生產階段。也就是說核心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,再加上客戶單一,直接導致這部分產品去年的收入為零。
“國產AI芯片第一股”寒武紀也面臨募資不及預期的尷尬。在寒武紀招股書中預計募集資金為28.01億元,對應市值約為280億元。然而,資本市場當天給出的反饋不如預期。
此前幾年,寒武紀曾走出了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增長曲線。不久前,寒武紀找過王欣欣所在的投資機構,邀請他們成為基石投資人,當時給出的估值為280億元人民幣。“太貴了!根本支撐不起來。” 王欣欣說。
兩年前,寒武紀還是王欣欣高攀不上的明星項目。而現在有機會進入時,王欣欣又變得猶豫。除了估值太高,主營業務也是影響他決策的主因。寒武紀失去了華為這個大客戶后,在商業落地上沒有大突破。“現在投進去可能就成了炮灰,掙不了錢。”
“寒武紀的上市體現了科創板的寬容度。”滕遠說,上市并不表示先機,如果后續不行還是要被淘汰。“在這一批上市企業里肯定會有泡沫,現在是先培養一個多元化市場,未來有人做多也可以有人做空。”
“產業發展沒有過熱不可能,過去太陽能、面板、LED都經歷了熱潮,今天這個熱潮降臨到了半導體行業。“一位人士稱。
“有泡沫總比沒錢好。”李亞軍不太擔心過熱,錢多了后肯定會有一批流到急需的地方。以前很多半導體企業資金都是捉襟見肘,資金進來之后,對產業利好,他正在募資的市場化基金進展就比較順利。
但需要警惕的是,“會不會出現當年光伏行業一樣,培養了一堆長不起來的幼苗。”李亞軍說,上市只是個開始。上市后兩三年,對企業最大的挑戰是能否持續成長,一旦沒有持續成長,股價很難維持在高位。
7月10日,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在一個芯片論壇中談到,美國之所以長期在半導體居領袖地位,原因在于高強度研發投入、高額的毛利,保證它的產品和技術走在前列,從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。“但中國資本和技術,從來沒有形成一個雙輪驅動的發展”,“目前從政府大基金投入來看,資本投入已經做到持續穩定,但是研發投入遠未達到。
“ 以美國最大半導體設備企業應用材料公司為例,它每年至少將營收的15%投入研發,約為20多億美元。這保證了它在PVD、離子注入機等設備上的全球領導力。
“最關鍵的還是核心技術的地位有多高,能真正創造多少價值。”王欣欣說。比如中微半導體的市盈率已經700多倍,市值超過1300億元,而這家企業去年的凈利潤不過2000多萬元。但在王欣欣看來,中微刻蝕機已經拿下包括臺積電這類頂尖客戶,在半導體設備領域,中微已具備一定競爭力和話語權。
最近,滕遠在交流時特意提到,在這股上市大潮中,有的公司可能質量不好,就算是趁著風口上市了,如果不能做好市值管理,兩三年內也許會面臨被資本市場拋棄或兼并的命運。因此,要警惕一些質量不高券商的推動,以及燒了不少錢但是目前還沒有找到成熟商業落地模式的公司。
“現在很多人有誤解,趕緊讓企業上市,這是不對的。”王欣欣說,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,這是競爭更激烈的一種表現,科創板是注冊制,寬進寬出,做不好會被停牌退市,被市場淘汰。”
(注:文中王欣欣、滕遠為化名)本文經授權轉自AI財經社(ID:aicjnews)
以上圖文均來自星無限資本
相關新聞
2021-09-15
2021-09-15
2021-09-15
2021-09-15
2021-09-15
王清憲在合肥市調研時強調:強化創新引領 突出人才支撐 打造汽車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
2021-09-15